城市总体规划的亮点研究 ——以沈阳市国家大学科技城为例
编制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2017-06-01 14:15:42 点击:1929

1.绪论

城市的总体规划是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依据。本文以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以下简称大学城)为例,对地区内的交通、基础设施、景观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结合区域的现状规划出适合区域发展、资源合理分配、交通便利、提升整体美观的具有独特亮点的特色规划。

大学城规划面积为57平方公里:北起沈阳三环路,南至桃仙机场,西至沈苏快速干道,东至机场高速路。空间骨架采用“十字型”结构,南北形成功能主轴,中间为长约4.8公里,宽310米的生态景观带,全运会运行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和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规划大厦、环保大厦、文化大厦等大型景观标志性建筑比肩矗立;东西形成生态景观轴,中间有一条长约5.1公里,宽约90米的生态回廊,两侧将重点建设大型商业金融设施,沈阳新南站和莫子山位于轴线两端,遥相呼应。

2.规划背景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与实施,沈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形成了金廊银带和四大发展空间的战略布局,初步确立了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东北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

沈阳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整合区域资源、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空间,谋划新的发展战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是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学城承担着辽宁省和沈阳市前所未有的两项重大使命。一是2013年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二是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沈阳经济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沈阳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沈阳市需要一个更高更优的平台整合区域资源。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浑南新城的发展规划应运而生。

3.交通规划亮点分析

交通道路之于城市,犹如人的动脉。城市活力的大小,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她的“动脉”是否发达、强壮和通畅。沈阳大学科技城的交通道路体系,堪称地上地下四通八达,大街小巷路路畅通,市民出行快速方便。

3.1  路面交通四通八达

大学城共规划道路112条,总长261公里。与其他城市相比,大学城干路多,间距短。干路“八横八纵”, 直通城外高速公路或国道,路宽都在40米以上,彼此相距不到2公里,并且所有主干道交叉口都采用了渠化设计,即在道路交叉口增设专用右转车道,引导车流顺着一定的方向和线路行进,互不干扰,提高了道路通行能力。

不仅城内交通四通八达,加大了对周边城区的交通联系,向北打通6条干道连接母城;向东打通4条干道与沈丹高速和304国道相连,通往沈抚大学城、抚顺、铁岭;向南打通3条干道,与沈营路、沈本大道和四环相连,直达辽阳、营口、本溪、丹东;向西打通5条干道与沈苏快速路相连,通往苏家屯、铁西、辽中。届时,大学城与辽宁中部七城市形成1小时交通圈,3小时内可到达营口、丹东、锦州、大连4个出海港口。

3.2  空中门户铁路枢纽

大学城还规划了新南站,位于大学城白塔堡小羊安村,占地约1.5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主建筑造型呈一巨大的“工”字形,座落在东西轴线上。与一般车站不同,车站没有前后之分,东西两面各有一个落客平台,与平台相连的是两座大型景观广场,东广场 17万平方米、西广场 10万平方米。

新南站由铁路、地铁和交通运输场站三部分构成。铁路衔接哈大、沈丹、京沈三条高铁和沈阳至辽阳鞍山营口、沈阳至抚顺两条城铁,有12座站台22条到发线,日均发送旅客可达12万人次。中央站房长286.米、宽108米,最多可容纳9000人。地铁为地下三层,地下1层为换乘厅,地下2层为东西走向的十号线,地下3层为南北走向的四号线。交通运输场站分设在东西广场和其地下的二层空间里,包括公交场站、长途客运场站、出租场站及社会车辆停车场等。

新南站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与民方便的理念。除了两面开门纳客之外,它还将高铁、城铁、地铁和公交场站、长途客运场站、出租场站集于一个房顶下,并设共享候车大厅,将不同车站连在一起。旅行中为换乘而东奔西走之苦,在这里被降低到最小。

3.3  地铁交通纵贯全城

大学城规划四条地铁线路,2 号、4号、8号线贯穿南北,10号线连接东西;2 号线开往机场,4、10号两线通向新南站。此外,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还有一条地下快速环线,将政府部门、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连接起来。

大学城规划了4条有轨电车线路,接奥体中心、沈阳南站、全运中心、桃仙国际机场、沈抚新城等,贯穿了主要的市级中心和地区级中心,线网全长59.4Km,车站96座(远期预留31座)。与地铁共同构成“地铁为主骨架,现代有轨电车为区域补充” 完整灵活的轨道交,为地铁接驳客流,提高站点覆盖率,实现地铁有轨无缝换乘,全面支撑与引导大浑南地区空间发展。实现重点区域10钟到达轨道交通车站的目标。

4. 基础设施规划亮点分析

4.1  综合管廊先行,节约地上空间

大学城规划一条长32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内壁尺寸为宽2.6米、高2.4米,包括通风、排水、照明、安防、电话、供配电、设备监控、火灾报警等八大系统,主要纳入220千伏、66千伏电力电缆及通信光缆。其中66KV浑桃南北主干线、国家干线通信光缆和省级通信光缆已在管廊内部铺设并投入运行。

初看起来管廊耗资不菲,实际上它产生的长远综合效益,远远高于投资。算经济账,管廊占地面积仅为高压塔占地面积的1/15,仅此一项,就节省了大量的土地。同时,管廊也是市容美化工程,没有了高压线杆,实现了无高压走廊、无电力杆、无电信杆的“三无”目标。

4.2  供水系统完善,水供给不间断

规划区供水采用大伙房水库的天然地表水,水质优良。引用供水量为20万吨/日。结合西水厂地势情况,浑南大学城用地规划,在浑南大学城内规划配水厂两座,规模均为10万吨/日,占地2.0公顷,用以满足这一地区的供水需求。对于配水管网,两条直径2.8米输水管线从大学城经过,水量充足。保证供水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应对突发事件,采取逐步取消规划区内自备水源井供水,完全改为市政供水,将现状水源井作为备用水源;加强雨水收集处理利用,作为水源储备及低水质用水;结合规划区水文、地质情况,结合用地规划,选择绿地等开辟为后备水源保护区,应保证钻井取水设备能够方便快捷的进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迅速进行钻井、取水作业,保证规划区内的用水等措施作为规划区备用水源。

结合大学城分区规划,保留现状白塔堡公安消防支队,规划标准型普通消防站3座,特勤消防站一座。标准型普通消防站用地0.3公顷,特勤消防站占地0.5公顷。其中特勤消防站重点负责全运会场馆、设施以及行政中心等处的消防工作。

与其他城区相比,大学城供水的独到之处是停水的概率极小,因为它在道路两侧铺设了可以互通的双线,当一条管线需要检修时,另一条管线就会及时地将水补上。

4.3  排水系统顺畅,雨污分流排放

排水全部实现雨、污分流。结合现状对污水、雨水进行分区规划,每片区域各成一个系统,同时规划了两座污水提升泵站,六座雨水泵站。污水100%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管线采用HDPE管,耐腐蚀,寿命长、不会因渗漏污染地下水。在新南站、运行中心、立交桥、商业街等重点区域采用大管径排水管。充分考虑了立交排水问题,对雨水设施进行深入研究,确定立交泵站的选址。同时也考虑了经提升的雨水利用问题,在绿化带内的规划建设雨水蒸发池,储存雨水,以便利用。保证排水顺畅,除特大暴雨,一般不会形成积水。

4.4  能源系统高效,清洁能源供热

大学城热源以集中供热为主,采用多热源联网供热的模式。70%的供热面积由浑南1#热源厂、浑南2#热源厂集中提供,其余30%由清洁能源如燃气、地源热泵、太阳能提供。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全运村、行政中心等公共建筑中应大面积采用太阳能、天然气、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进行采暖。集中供热主干管线分别沿沈营路、沈本大道、于山大街、莫子山大街铺设。热力网采用支状管网和环状管网相结合的布置方式,俗称万能网,每座热源均可以对本热网单独进行供热。这是供热市场化保护群众利益的一种新探索。如果某个供热企业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就会被另一家所取代,从根本上避免因暖气不热给群众带来的烦恼。

4.5  燃气供给完善,输气能力较大

大学城城燃气气源由沈阳市高压管网接引,保留现状高中压调压站,规划建设2座高中压调压站。1#调压站位于沈本大道以东,全运北路以北,占地面积1.4公顷;2#调压站位于沈本大道以西,桃仙路以南,占地面积0.63公顷。结合沈阳高压燃气环网的建设及浑南大学城地区的开发时序,在新隆街、安顺路及桃仙路规划高压燃气管线,与沈阳市高压燃气管网构成环状管网。结合路网建设,规划中压燃气环网。燃气管网采用高压大管径钢管,日输气能力可达120万立方米,相当于沈阳市目前输气能力的2/3,与市内五区的用气量基本相当。

4.6  通信系统完整,三网合一入户

结合现状规划区规划邮政局所8处,建立由有线电视基站、光节点组成的有线广播电视分配网,建立以移动基站为中心的移动通信接入网,优化网络结构,实现网络无缝覆盖。大学城通讯设施实施有线光纤化、无线宽带化。光纤直接布放到家中,无线宽带化提供WCDMA和WLAN两种解决方案,WCDMA采用 3G主流标准,漫游更广,速度更快。WLAN网络不受网络带宽瓶颈限制。

建立先进的通信网络,规划中全部采用光纤传输网络。确定了各个运营商对于不同等级道路需要预留的管孔数。对于穿越规划区的主要道路以及出局的道路,按照总计24孔电信管道预留;对于次要道路和行政中心内的大多数道路,按照18孔电信管道预留;对于其他支线道路,按照12孔电信管道预留。

5. 景观规划亮点分析

按照网络化、系统化的原则进行绿地水系规划,通过绿色空间由内向外的渗透,实现新城绿地布局的均衡性。规划形成“两廊一环多带”的绿化水系景观结构。两廊:贯穿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的南北生态回廊和东西联系南站枢纽与莫子山全运片区的东西生态回廊。一环:新南运河与苏抚灌渠整治后形成的水系景观环。多带:沿主要道路两侧形成多条绿化景观轴带。

5.1  景观多样化

绿化量大,景观多样化,是大学城建设生态城市在绿化上的愿景,为此根据新有的山水地貌,作出“一环、一网、两河、两轴、两公园”的规划。一环,是环绕大学城的绿色防护景观带,宽达百米,面积约5.4平方公里。一网,是30米以上宽道路两侧各有5~15米绿化带,形成绿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两河:白塔堡河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沈抚运河绿化面积106万平方米;两轴:南北轴长约4.8公里,宽310米,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长方形地块,东西轴长约5.1公里,宽约90米;两公园:莫子山公园52万平方米,白塔公园32万平方米。整个全城的绿地面积达11.9平方公里,人均绿地面积高达20平方米。这样的绿化规模在北方城市中是少有的。

5.2  注重人文发展

加强居民服务,充分规划居民休闲娱乐空间。旧城区改造居住区按30%的绿地率进行规划控制,新建居住区按35—40%控制。根据居住区规模分别设置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沿南北绿化轴线和东西生态回廊,规划莫子山公园、中央公园,文化创意公园和各居住片区级公园,并结合新南运河、苏抚灌渠两侧公共绿带,加强其绿化建设,布置休闲、健身等设施,建成活动内容丰富的大型综合公园。

规划的白塔公园,园内曾有一座明代建造的无垢净光白塔,100年前毁于日俄战火。该园面积原只有2万平方米,规划者决定扩大到32万平方米,再现白塔临河高耸、两岸草丰林茂的诗情画意,为沈阳打造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

6. 用地规划亮点分析

用地布局以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利于交通协调发展、利于基础设施利用率、强化用地空间时序配置等原则,依托“十字型”结构,建设五大功能区,配套高品质居住社区。南北形成功能轴,设中央公园、市民广场、行政中心、科技文化中心;东西形成生态景观轴,设南站综合枢纽、生态回廊、全运会相关设施、领事馆区。

6.1  公共配套设施齐全

大学城规划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科研教育用地,统筹区域发展,建成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合理分布、重点突出、均衡服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方便市民工作、学习和生活。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面积127.55公顷,商业设施分为城市级商业中心及片区级商业中心。城市级商业设施集中在行政中心和高铁站周围布局;规划文化娱乐用地面积167.14公顷,规划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分布在行政中心南侧,分为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用地,构成沈阳市新的文化中心;规划医疗卫生用地面积11.94公顷,结合区域用地布局,建设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市级医疗设施,规划国际医院位于莫子山公园北侧。规划教育科研设计用面积199.58公顷,规划高等学校用地、科研用地位于规划区南侧,形成文化创意中心。围绕南侧创意公园两侧布局。

6.2  打造和谐生态生活园区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908.33公顷,占总用地15.8%。分为回迁小区用地、商住混合用地,全运村用地。对居住用地进行合理布局,要求用地功能明确,以城市干道、河网为骨架,有计划的利用土地资源,发挥政府规划导向作用,关注城市居住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缩小地区间的差异。加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居住用地的综合配套,合理确定开发时序,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合理经济的利用土地。

规划了四个地块共7个回迁小区,总建筑面积达294万平方米,建设标准高、配套齐全、选址地段好。注重弱势群体的居住需求。

规划商住混合用地面积666.14公顷,结合行政中心和高铁站周边地区布局商住混合用地,作为兼容商业和住宅的综合用地。形成汇聚人气的居住区,促进商业、金融贸易、文化娱乐等设施的发展与完善。

规划全运村设施用地面积141.24公顷,作为全运会配套相关设施,利用苏抚灌渠两侧的优美水体环境,打造为全运会服务的综合区域,全运村内配套体育设施赛后为市民开放。

7.结论

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首要环节,是区域合理、协调发展的支撑。通过对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总体规划研究,探索规划的亮点,定位合理、关注民生需求、协调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做到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构建出一个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大学城已展露出托起沈阳大支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冷红,袁青.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改造[J].国际城市规划,2007年04期

[2]王新哲,黄建中主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05.01

[3]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沈阳国际工程咨询中心. 浑南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水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R].2011年.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6]王其钧,城市景观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