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规划研究
编制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 点击:6212

规划背景: 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2015年4月伊始,中央先后共召开6次重要会议,对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双修”工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城市双修”工作已成为下阶段各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任务。
沈阳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担负着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城市双修”工作无疑将成为沈阳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规划内容: 本规划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望闻问切,全面开展现状调查评估。
首先,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普查摸底沈阳市域范围内的山体、河流、绿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要素,深入分析生态系统及环境质量状况,全面评价生态敏感性及生态功能重要性,准确诊断城市生态症结。
其次,开展城市建设评估。针对当前广受关注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道路交通环境、市政公用设施供给、历史文化传承及特色风貌彰显等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准确诊断城市建设症结。
2、对症下药,系统构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框架。
依据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状况,建立宏观、中观、微观编制框架,横向维度确定了“重整生态本底、完善城市修补”两大板块,纵向深度探索项目落实环节,建立规划至实施的完整路径。

 
(1)宏观层面,道以明向,准确把握目标方向。
坚持民生+问题+目标导向,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修复城市山水资源,修补城市服务功能,将沈阳建设成为生态友好、环境完善的宜居城市。
(2)中观层面,术以立策,系统布局关键要素。
板块一:城市修复——重整生态本底、修复城市环境。在“保护优先、规划引领、统筹协调、系统修复”的基本原则下,采用“科学评估-目标确定-空间定位-技术支撑”的工作思路,环环相扣,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在此基础上,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空间区划。将已经被破坏、自我恢复能力差、亟需实施生态修复的水体、棕地、湿地、城市绿地等生态空间确定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并进行分区修复。
版块二:城市修补——夯实设施基础、提升整体品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重点优化交通结构,提升市政设施效能,加强市政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提高供电安全保障,发展集中供热、清洁供暖,完善天然气输配系统,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彰显历史风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打造精致建设,实施精细管理。
(3)微观层面,器以成事,协同建立重点项目库。
梳理目前我市正在实施或待实施的工程项目,策划一批亟需整治的工程项目,开展具体方案和施工设计。分别与生态、民政、园林等部门沟通协商,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城建计划以及各部门年度计划,共同确定重点工作环节及项目框架。结合初选项目框架,经过专家论证、部门探讨筛选,建立工作项目库。明确建设工程量、实施主体、进度安排、技术要求、考核指标等,使“城市双修”项目切实落地。
3、标本兼治,研究成果法定化。
(1)策略一:以“城市总体规划”为路径的指标体系管控。结合总规指标体系,以用地规模、用水总量、森林覆盖率、河湖水面率等31项指标引领,通过法定数据管控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的落实。
(2)策略二:以“生态红线规划”为路径的生态控制线管控。结合生态修复研究成果,与环保部门配合,制定生态红线方案、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为约束城市无限蔓延、生态空间遭受侵占等问题框定法律底线。
(3)策略三: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路径的空间管控。结合控详编制,重点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等要素的空间点位,做到从法定层面落实城市双修建设的空间布局。
(4)策略四:以“规划设计要点”为路径的设计条件管控。结合城市土地出让环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用地布局等方面控制,从城市建设的土地出让源头加强管控,保证城市双修建设落到实处。


规划特色: 
1、规划统筹,突出“山、河、湖、林”的系统修复。
坚持统筹规划、分区施策、分步实施、协调建设。完善绿地系统和山体、水体、棕地等重点修复工程,树立“节约和保护也是修复”理念,实现标本兼治。
2、问题导向,完善城市功能、景观的提升。
对我市公共服务水平、城市特色风貌等方面系统摸底,结合高品质生活需求,以老城区为重点系统分析我市可改造地块的分布,为功能修补提供空间支撑。
3、通过法定规划手段进行管控,增强城市双修建设落地性。
对可更新地块形成控规“指标+图则”管控,提出规划条件法定要求,确保城市双修工作落到实处。
4、充分利用相关模型软件,提高分析的科学性。
利用ARCGIS环境空间信息分析系统,利用遥感软件、大气扩散模型、水质模型等模拟系统,采集分析数据信息,为“城市双修”提供技术支撑。
 “城市双修”是解决快速城镇化引发的“城市病”问题,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本规划在“双修”体系建立、编制内容、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对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转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