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停车专项规划
编制部门: 编制人员: 编制时间: 点击:5554
一、项目背景
在国家层面,停车难已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2015年8月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推进停车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工作。

在城市层面,沈阳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17万辆,2017年沈阳两会期间,多名代表联合提议缓解城市“停车难”;同年,“停车难”列入沈阳市改善营商环境重点工作;停车改善、规划先行,市政府启动了沈阳首次停车普查和专项规划。


二、规划内容
1. 挖潜分析普查大数据,梳理停车体系十大问题。
通过停车大数据库分析,中心城区现有泊位121万个,缺口50万。在此基础上,从车辆增速、区域差异、共享程度、智能水平、收费体系、政策落实等多个领域,总结停车十大问题。
2. 多措并举制定近期行动方案,解决停车缺口。
通过“建设、盘活、挖潜、共享”四大措施,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弥补50万泊位缺口。针对市民最为关注的五类停车矛盾热点地区,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提出综合整治方案。老旧小区“停车难”通过内部停车合理化改造、施划夜间临时停车泊位、错时共享等措施解决;新建小区“停车难”通过泊位以租代售、办理产权等措施解决;重点商圈“停车难”通过启用闲置、增设诱导、新建公共泊位等措施解决;三甲医院“停车难”通过“平改立”、调控职工需求、周边小区共享等措施解决;中小学“停车难”通过鼓励校车、限时调流、临时泊位、错峰放学、设置港湾等措施解决;办公单位“停车难”通过“平改立”、错时共享等措施解决。
3. 采取“建设、调控、引导”三大措施,实现远期动、静态交通平衡发展。

滚动修编停车配建标准,规划新增公共停车场,满足刚性与弹性停车需求;持续推进地铁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源头上减少小汽车出行。




三、规划特色
1. 应用空间数字化技术,实现精准规划。
首次搭建沈阳市停车大数据库。普查阶段,利用大数据库实现121万个泊位全覆盖;方案编制阶段,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剖析供需矛盾,制定规划对策;规划落实阶段,无缝对接停车智慧平台,大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供应层,普查信息纳入数据池。
2. 建立“普查-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全链条工作机制,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改变了政出多门、单打独斗的局面,规划牵头、部门协同、市区联动。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将行动计划进行任务分解,涉及城建、交管、发改、物价等多个部门,确保停车工作全市一盘棋,实现一套系统、一张蓝图、一个项目库,强化成果抓地力。
3. “大数据、互联网+、AI”等普查技术实现国内首创,精准采集普查信息。
普查工作全程采用前沿技术,做到“事前谋划、事中督导、事后检查”。
事前谋划:与知名地图供应商合作,从几十万空间点位中筛选出路外与路内停车普查样本,建立大数据库。
事中督导:开发“沈阳市停车调查”APP,实现第三方电子监理。通过后台与调查员互动,同时APP可帮助调查员导航停车场位置及路线。
事后检查:停车普查共得到数十万条属性信息,项目组通过编程,将人口、岗位、出行等多个指标作为逻辑要素,采用AI深度学习技术,清洗与筛选普查数据。
4. 规划突出“存量为主、增量为辅”的理念特色,系统分解停车补短板工作。

通过“盘活、挖潜、共享”三大措施可补齐缺口,充分体现集约规划理念。


四、实施情况
1. 指导了一系列建设工作方案及政策文件的制定。
《沈阳市解决“停车难”2018年工作方案》已纳入城建计划;《沈阳市建筑工程配建停车设施标准》已正式印发执行;。
2. 近期行动计划初见成效,一大批项目已按规划落实。
新建P+R停车场、高架桥下停车场、土储地块临时停车场,实现泊位增量;挖潜、规范老旧小区停车泊位;施划完成夜间路内临时停车泊位;重点商圈建成动态交通诱导设施;多所中小学采取“一校一策”措施,加大高峰时段泊位供给;部分机关单位停车场实行夜间开放,鼓励共享停车发展。
3. 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为停车破冰革新的重要抓手。
沈阳市已成立静态交通公司,引进社会资本,多方式建设公共停车场,停车产业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区域差别化的新版停车收费标准已开始在北站金融商贸开发区、和平区等试点执行。
4. 智慧停车平台初步搭建完成并投入运营。

“沈阳停车官微”公众号、“美行停车”Android版、苹果版APP已上线,实现静态交通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