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历史街巷、民居民宅、古树古物都是时代的见证者,是城市记忆和乡愁的真实载体。而在沈阳,盛京皇城是整座城市发展史的空间浓缩,是名副其实的建城之始、人文之根、商贸之基,寄予着提升沈阳文化世界影响力、建设东北亚国际文化中心的重要使命。
盛京皇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和国家文保单位张氏帅府的所在地,由东、西、南、北顺城街路围合而成,总用地面积约169公顷。盛京皇城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称侯城,明代形成方形城池、十字形大街的格局。明天启五年(1625年),后金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称沈阳为盛京,并形成了“内皇城,外圆廓,圆廓外四方四塔寺,皇城内部井字形的街道,皇城圆廓之间八条放射形道路联系八门”的整体城市结构,其中的方形城池为皇城。
在《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近期建设规划方案(2019-2021年)》中,“传承”是盛京皇城当下发展建设的核心所在。目前,盛京皇城内现存故宫、帅府、东三省总督府等各级文物及历史建筑40处,朝阳街、正阳街、通天街、盛京路等历史街巷67条,胡魁章笔庄、老边饺子、亨得利眼镜店等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是沈阳市历史文化资源最密集的街区。
据介绍,这次盛京皇城城市设计方案,将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好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再现盛京皇城历史文化和风貌,寻找城市之根,重拾城市之魂——力求塑造沈阳人引以为荣的精神家园。
“在总体设计上,我们将推进城市修补,完善城市功能;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色;渐进有机更新,采取针灸疗法。”具体来说,“就是把皇城地区营造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场所,打造成创新驱动的特色功能街区,塑造层次分明的公共空间体系,完善配套满足多元人群的需求,建立以人为本的绿色交通系统。”对于未来盛京皇城文化街区的总体设计,沈阳市自然资源局给出了比较明晰的思路。
规划方案有什么?
关键词 传承
“保护历史印记、重拾历史记忆,做一次真正意义上文化的传承。”此次盛京皇城城市设计在风貌定位上,将展现盛京皇城方形城池、井字格局,层次分明、主从有序的空间形态;传承步行尺度的空间肌理,体现坊巷趟院、青砖灰瓦的地域建筑特色。
具体到风貌结构上,盛京皇城将塑造“方形城池,井字格局,一带四区,点线成网”的总体结构。这其中,针对“方形城池”将因地制宜、虚实结合地景观性恢复盛京皇城边界,标识皇城边界空间领域。针对“井字格局”,将综合提升街路风貌特色,强化皇城格局感知。在“一带四区”建设上,以通天街为带串联故宫、帅府、中街、汗王宫四处主要客流集中地,展现盛京皇城文化发展脉络,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营造4处主题风貌特色片区。同时,“点线成网”即以街巷胡同串联多处文化节点,将皇城风貌向生活空间渗透,形成小尺度、有趣味、可洄游的特色风貌。
关键词: 再现
为改变现状历史风貌感知率不足20%的现状,再现盛京古韵、传承历史文脉,在本次规划设计中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评估鉴定和修缮,加强立面修复,加强重要历史遗迹发掘与保护;还将以文献考据、历史影像和考古挖掘为基础,针对已经消失且对盛京皇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重要历史遗迹进行景观性恢复,充实盛京皇城历史格局的空间支点。
对暂无条件恢复的历史遗迹则采用建筑铭牌、街道家具、雕塑小品、地面铺装各类标识再现,局部运用盛京招幌等历史元素,强化盛京皇城文化氛围。对整体风貌影响较大的井字格局、通天绿脉、重点街巷、小微街坊进行提升改造,协调建筑风貌、优化交通组织、提升环境品质;新建或改造的建筑风格、色彩、材质等要素与皇城总体风貌定位协调呼应,烘托故宫的风貌核心地位。
关键词 :升级
除再现盛京皇城的风貌外,在未来三年,沈阳还将对皇城地区的功能业态进行引导升级,以盛京文化创意为龙头,非物质文化展示为特色,延伸文化产品销售、文化博览、教育培训、艺术沙龙、鉴赏等产业链条,完善餐饮、养生等配套服务,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构建“两心、一街、五片、多线”的功能结构。
“两心” 即进一步开放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两大旅游中心的展示和体验内容。
“一街” 即升级业态、展示老字号,打造中街高品质步行街。
“五片”即依据盛京皇城的历史挖掘,植入文化创意,形成5大特色功能片区。
“多线” 即打造30余条特色街巷形成盛京皇城的总体功能网络。
关键词:会客厅
在整合现状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塑造“一脉相连、网络渗透”的公共空间体系。
首先,以沈阳城市发展史为主线,拟建设城墙遗址公园、中心庙绿地、城隍庙会、故宫前广场、帅府广场等开放空间序列,串联客流集聚区,打造面向国际的文化会客厅。
其次,未来皇城将以井字街路为骨架, 梳理微绿地、微步行街等资源,通过30条街巷串联,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开放空间系统,营造高品质的慢生活网络。
关键词:配套
面向5A级景区和示范步行街建设,未来盛京皇城将打造百处文化设施,完善三级旅游设施,打造沈阳市密集度最高、品质一流的文化设施群落。
其中,文化博览设施以历史建筑为主要载体,布局古城主题纪念、传统文化展览、红色文化博览设施;文化演艺设施以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为主题,融入现代元素,布局室内历史演艺、室外文化演艺、影剧院等文化演艺设施;文化创意设施以存量建筑空间再利用为主体,引导布局艺术培训、手工艺、文化休闲、科技创新等文化创意业态;旅游服务设施完善三级旅游服务设施布局,并形成集文化体验、都市观光、时尚购物于一体的复合式旅游线路。
关键词: 慢行交通
为更好地应对盛京皇城地区交通拥堵问题,在方案中,未来该地区将全面建设慢行交通网络。据介绍,未来三年皇城地区在“两横一纵”步行骨架基础上,通过车辆禁停、禁行、更换路面铺装等措施,打造特色街巷,预留货车、消防车通行空间,货运车辆限时装卸货物。
同时,该地区将加大交通的稳静化,完善慢行优先路。通过车辆禁停、禁鸣、限速、更换路面铺装等措施,对支路进行交通稳静化改造,优先保证慢行交通。优化横断面,增加步行空间。通过禁停、压缩黑色路面、增加休憩和步行空间。
近期方案建什么?
按照“有价值、有诉求、有空间、无争议”的基本原则,近期拟从“保护与修缮、历史遗迹恢复、街路综合提升、服务设施完善、地块开发建设”五方面开展建设。
这其中,保护与修缮工作,在现状文物和建筑质量评定的基础上展开,加强仍存在破损的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有序恢复中街沿线历史建筑立面。历史遗迹恢复工作,将以考古发掘和项目策划为基础,将“钟鼓楼、睿亲王府、成亲王府、肃亲王府、兵部”等已经消失的重要历史遗迹景观性恢复工程纳入本次近期建设研究范畴。
在一系列近期建设规划中,对于钟鼓楼的景观性恢复工程尤为引人瞩目。据了解,钟鼓楼建于1637年,在皇宫后最繁华的四平街(今中街)两端建成,东为钟楼,西为鼓楼。钟楼上的大钟,据传为金朝皇帝铸就。1637年,皇太极将大钟悬挂于钟楼之上,亲自给大钟命名为“盛京定更钟”。
自钟鼓楼建成后,每逢入夜时节,城门关闭。其后,每隔一个时辰,钟鼓便齐鸣一次报时,而八门八关也呼应以鸣。到第二天五更天,钟声报晓,城门缓缓打开,喧闹的一天又开始了……
1931年7月25日,盛京钟鼓楼彻底拆除。此后,沈阳所将盛京钟楼碑、盛京鼓楼碑及其石座、被拆除下来的脊上瓦制兽首28块、惊鸟雀铃7个、钟楼内大钟1口等文物,一并转交于当时设于沈阳故宫内的东三省博物馆。如今作为沈阳故宫的十大镇宫之宝之一、盛京钟楼内的那口大钟存于沈阳故宫。
除了景观性恢复历史遗迹外,近期拟将对整体风貌影响较大、现状空间具备条件、特色突出的街巷进行综合提升改造。比如通天街沿线,拟提升改造沿线广场、绿化、建筑立面、景观设施,建设城墙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建设都城隍庙会和中心庙绿地,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和数字盛京展示平台,这一条串联沈阳城市发展史的“绿脉”将以更加美好的风貌和完备的功能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还将计划对朝阳街、正阳街、中街路、沈阳路、贾记头条胡同、官局子胡同、孙祖庙胡同、帅府东巷、皮行胡同、翰墨轩胡同、月窗胡同、大红袍胡同、纸行胡同、大东门内街、干石桥胡同、九门路等街巷提升景观环境,完善街道设施,整治沿街巷局部建筑立面,营造高品质的步行环境”。
盛京皇城咋建?
邀您献计献策!
扫码沈阳日报公众微信号,加为好友,后台回复“盛京皇城”即可参与投票(共三套)。
盛京皇城是沈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空间,为了更好地再现古城风韵、提升文化动力,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同沈河区政府密切配合下,市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了《盛京皇城城市设计方案》编制工作。为了能让广大市民更好地参与该设计的制定,真实反映广大市民的想法和意愿,提高城市规划的公民参与度,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即日起,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相关建议,欢迎您到沈阳市规划展示馆参观相关展览,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为盛京皇城发展献计献策!有何建议,也可发邮件至43209719@qq.com。